近日,上市公司2022年度业绩陆续披露,光伏行业普遍预喜。2022年光伏行业的主题是涨价,背景则是市场需求持续旺盛,硅料企业是最大受益者。不过,始于去年末的降价潮已经在近期陆续企稳,产业链正式进入利润再分配阶段。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吕锦标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硅料降价让渡的利润将主要在下游电池、终端等环节重新分配,而一体化布局的厂商最为受益。
展望2023年,光伏行业一体化布局的趋势将持续加深,头部厂商加码一体化产能、补齐产能弱项;同时,N型电池技术持续渗透,晶科能源、晶澳科技等均提出了更高的N型产品出货份额目标。这些变化也从侧面解释了上游利润向电池、一体化企业转移的原因。
【资料图】
光伏产业链普遍预喜
硅料企业是2022年光伏行业最大受益者。通威股份预计2022年净利润为252亿元~272亿元,同比增长207%~231%。大全能源预计2022年净利润190~192亿元,同比增长231.94%~235.44%。新特能源预计2022年净利润不少于130亿元,同比增幅超162%。
去年最后两个月,硅料价格快速走跌,但从全年看,硅料均价仍处高位。通威股份称,2022年高纯晶硅产品需求旺盛,公司高纯晶硅产线持续满负荷运行,各项生产指标进一步优化,新项目快速投产达产,量利同比实现大幅增长。
新特能源也强调了去年硅料量价齐升的因素。大全能源则指出,光伏产业其它环节扩产提速,硅料环节整体依然供应紧缺,造成硅料价格持续上涨;公司前期的扩产战略效应逐步体现,报告期内持续满负荷生产,产销量同比均有所增加,实现业绩显著增长。
作为硅料的直接下游,硅片企业去年基本上顺利传导了成本压力。2022年,隆基绿能预计净利润145亿元~155亿元,同比增加60%~71%;TCL中环预计净利润66亿元~71亿元,同比增长63.79%~76.2%。硅片新秀方面,双良节能预计净利润9.5亿元~10.5亿元,同比增长206.32%~238.57%;上机数控预计净利润30亿元~33亿元,同比增长75%~93%。
两家硅片龙头均提到了应对硅料成本高企的情况。隆基绿能表示,在面临因上游原材料紧缺及采购价格大幅上涨导致的交付和成本压力下,公司适时调整经营策略,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硅片和组件销售量价齐升,收入、净利润增长较快。TCL中环则强调了在光伏供应链大幅波动下保障公司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重要性。
相比2021年的大面积亏损,光伏电池企业在2022年打了一场翻身仗。爱旭股份预计2022年净利润21.1亿元~25.1亿元,2021年该数值为亏损1.26亿元;钧达股份预计2022年净利润6.8亿元~7.8亿元,上年为亏损1.79亿元。两家公司均实现扭亏为盈。
通威股份、爱旭股份、钧达股份等头部电池厂商均提到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产品售价上升;新产能释放、产能规模扩大也是几家公司提到的共性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在于产品结构的优化,一方面是从小尺寸升级为大尺寸,另一方面是TOPCon等新型电池技术开始量产。
2022年,组件企业业绩增幅也很可观。晶澳科技预计2022年净利润48亿元~56亿元,同比增长135.45%~174.69%;天合光能预计净利润34.2亿元~40.2亿元,同比增长89.69%~122.68%;晶科能源预计净利润26.6亿元~29.6亿元,同比增长133.05%~159.33%。
光伏一体化趋势加速演进,多家头部厂商补齐产能弱项,这也是促使业绩增长的重要因素。例如,晶科能源提到一体化产能结构优化,东方日升也受益于自供光伏电池比例的上升。
“光伏行业快速发展,光伏产品需求持续增长,公司凭借自身的全球市场营销服务网络优势和品牌优势,持续开拓国内外市场,光伏组件出货量和营收规模实现较大幅度增长。”晶澳科技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业绩分化暗藏玄机
光伏行业一派繁荣景象下实际上暗藏变局,如果对各家企业的2022年度业绩预告进行拆分,可以发现去年四季度已经出现明显分化。
单就去年四季度而言,通威股份净利润区间为35亿元~55亿元,即便考虑2022年度计提减值准备及固定资产报废对业绩的影响,公司四季度盈利区间环比去年三季度单季95亿元的净利润也有不小的降幅;大全能源四季度单季净利润约为39亿元~41亿元,环比三季度单季超过55亿元的盈利也有明显下降;新特能源也出现了四季度环比净利润下降的情况。
“去年11月到今年春节前的这段时间,硅料价格虽然大幅回调,但实际成交量并不大,以零售散单为主。”吕锦标告诉记者,影响硅料企业去年四季度业绩的主要原因并非价格,而是由于去年11月、12月,很多已经签订的硅料长单延期执行,下游硅片厂商推迟提货,“头部硅料企业的产能基本都被长单锁定,去年末出货节奏受到影响,销售规模下降、库存增加。”
去年末,硅料无量跌价,硅片则经历了杀价清库存的过程。硅业分会曾在去年末硅片价格“断崖式”下跌时指出,拉晶环节迫近成本线,一线企业依靠渠道、技术、资金等优势仍可维持薄利,部分企业面临亏损风险。从上述企业业绩情况看,头部企业掀起的价格战的确对硅片新势力厂商的业绩造成了伤害。
下游市场则是另一番图景,电池环节的爱旭股份去年四季度净利润7.2亿元~11.2亿元,而去年三季度净利润为7.94亿元。钧达股份去年四季度净利润2.7亿元~3.7亿元,环比三季度的1.4亿元增幅明显。
组件环节同样超预期,晶澳科技四季度净利润15.1亿元~23.1亿元,而三季度为15.9亿元;天合光能四季度净利润10.2亿元~16.2亿元,去年三季度为11.3亿元;晶科能源四季度9.8亿元~12.8亿元,第三季度为7.7亿元。粗略来看,四季度环比好于三季度。
这背后的原因与四季度出货量占全年比重较大有关,以国内为例,去年四季度,光伏新增装机超过35GW,占全年比重的近四成。光伏企业方面,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企业四季度出货量占全年比重超过三成。值得注意的是,彼时,上游降价的影响尚未在组件端显现。
事实上,在去年末产业链价格大幅回落的背景下,关于下游环节将受益的判断十分流行。吕锦标告诉记者,这一观点应该分阶段来看,在去年末的最后两个月里,虽然硅料价格降幅大,但仅仅反映了零售环节的极小一部分交易量,下游主要的一体化企业使用的硅料还是参考去年10月底定价较高时采购的,因此,下游主要企业利润变化受降价影响很小。
“公司四季度业绩在成本下降以及市场结构改善的影响下,盈利超预期。”晶澳科技负责人向记者谈到,作为一体化龙头企业,公司订单充分且价格良好,执行订单运转效率高,运营管控及库存控制能力强,海外优势订单交付、并叠加汇率变动等积极因素,公司一体化率符合目标,各项目达产满产,助力公司各环节成本持续降低盈利能力持续提升。“未来,通过技术、渠道与品牌齐发力,并随着市场结构的优化,争取实现公司业绩的更高突破。”
产业链利润向下再分配
春节后,硅料价格出现企稳迹象,最新硅料报价已经重新回到20万元/吨的水平。2023年,硅料供应与价格依然是影响整个产业链的重要变量。吕锦标告诉记者,去年底时,硅片企业已经没有太多硅料库存,春节前就开始对长单提货并备料,去年12月没有履行的长单到现在也基本都完成了提货。
“上半年硅料供应增量不大,价格也会回升。”吕锦标向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国内硅料产能超过120万吨,到2023年底,这一数字将翻倍,硅料产能将介于240万~250万吨区间。增量规模看似庞大,但今年新增硅料的释放节奏却不一样。吕锦标判断,今年一季度,新增的20万吨产能主要由去年顺延而来,二季度新增的20多万吨主要集中在6月投产;全年产能释放高峰将出现在年末,45%的新增硅料产能都将集中在四季度投产。
言下之意,今年上半年,在硅料供应平稳增加的情况下,硅料价格将保持相对稳定,不太可能出现大起大落,但下半年,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吕锦标预测,今年国内硅料供应量约为150万吨左右。当记者问及硅料合理价位时,他并未明确回应,仅表示价格取决于多方面因素。
虽然去年末降价的效应还没有完全显现,但到了今年,特别是春节前后,硅料交易量放大,前期积压的长单开始大量提货,而提货价格又比去年30万元/吨的水平有明显降幅,一体化企业是能够明显受益于上游降价带来的利润增长的。
“硅料降价让渡出来的利润会比较多地分配给光伏电池企业,因为电池技术的进步需要资本投入,一体化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硅片、电池、组件各环节的利润,当然,上游降价的一部分利润还会分配给终端用户。”吕锦标向记者说道。
晶澳科技方面表示,就市场变化来看,在硅料短缺得以缓解的共识下,2023年硅料将不再是行业内的瓶颈,整个光伏产业重回关注效率和技术的赛道。
一体化与N型持续加码
2022年,四家头部一体化厂商的出货量均超过40GW,合计出货量超过170GW;在受访的业内人士看来,2023年,这些厂商每家的出货量目标基本都将是50GW起步,甚至有可能冲击60GW.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已经有多家企业计划扩大一体化产能。
其中,隆基绿能计划452亿元投建年产100GW单晶硅片项目及年产50GW单晶电池项目;晶澳科技也计划在鄂尔多斯投资约400亿元,建设一体化产能。头部厂商的一系列动作都在给二三线以及产业链布局单一的企业施压。
对此,晶澳科技方面向记者表示,鄂尔多斯项目将协同其他板块共同构建光伏制造全产业链,推动光伏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和产业集群建设,全面提升光伏产业本地化水平。同时可以解决企业投资资产过重,和产业链发展协同差、容易形成卡脖子环节的问题,并有助于熨平周期波动。未来,公司将深化垂直一体化战略布局,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新型电池技术也将在2023年加速渗透,记者从晶科能源获悉,2022年公司N型TOPCon组件出货超过10GW,现已投产N型产能35GW,并实现了N型组件与P型组件一体化成本持平,N型TOPCon电池量产平均效率已达25.1%。
晶科能源表示,展望2023年,目前N型市场需求旺盛,预计N型组件将成为出货主力,公司N型产品出货占比预期将从2022年的25%进一步提升至60%以上。
在N型技术中,TOPCon的参与者众多,也是最早实现产业化的,HJT的产业化拐点也将在2023年出现。根据华晟新能源董事长徐晓华的判断,2023年,HJT技术将实现对PERC的成本打平,HJT将快速走完从0到1最后的关键几步,并进入从1到N的巨量规模扩产。
在爱旭股份业绩预告中,公司虽然没有提及新型电池技术,但多家券商在点评中不约而同地关注到公司ABC电池的落地情况。太平洋证券提到,公司首期6.5GW的ABC珠海产线已于去年10月投产,目前处于调试与爬坡阶段,预计今年二季度实现满产。根据公司规划,ABC整体产能52GW,预计今年将出货5GW-6GW,单位盈利有望进一步提升。
晶澳科技方面向记者表示,目前,公司量产的p型魄秀(Percium)、n型倍秀(Bycium)电池量产转换效率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到2023年底,公司硅片/电池/组件产能将达70/70/80GW,其中N型电池产能占比将超过一半,N型产品出货规划预计占到整体30%左右。“公司也在积极研究储备IBC电池、钙钛矿及叠层电池等技术,保持核心竞争力,实现未来更高功率、更高效率组件的远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