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创生态建设大会举行,展现九城一体、协同创新的最新成果,以更高的站位、更宽阔的视野、更强的新动能推进G60科创生态建设,更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证券时报记者获悉,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完成了建设方案阶段性目标,目前,九城市GDP总量占全国比重从1/16上升到1/15,登陆科创板企业数量占全国的1/5,进出口额超过全国1/8。
(资料图)
科技创新锻造科创生态引擎
目前,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完成了建设方案阶段性目标,综合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城市集群前列,接近国际创新集群水平。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石谦在会上发布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成果总体情况。G60科创走廊启动建设以来,九城市GDP总量占全国比重从1/16上升到1/15,市场主体数量占全国比重从1/18上升到1/1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比重从1/12上升到1/8,登陆科创板企业数量占全国的1/5,进出口额超过全国1/8,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增长近3倍。
近年来,G60科创走廊实施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机制,共建一批高能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克隆猴、量子通讯、人造太阳、大硅片等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实现“卡脖子”领域新突破,加快“从0到1”和“1到10”的全过程创新。
截至目前,九城市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增长163.4%、占全国总量的1/9,占全球总量的2.85%;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占全国的16.2%,九城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55%、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策源地松江研发投入强度预计将超7%,88%的研发投入来自市场主体。
创新协同深化科创生态脉络
聚焦共建共享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创生态,九城市在大会上共同宣言:全力构建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的科创生态,全力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科创生态,全力构建开放共享、共建共生的科创生态,全力构建具有持续科创动力的科创生态,全力构建具有更优营商环境的科创生态。
会上揭牌成立了中国电信工业产业研究院长三角院。该院将落户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松江,推动数字经济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数字化核心能力,协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数字化转型。长三角院的建立将助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共同建设数字长三角是九城市的一致目标,九城市将积极打造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域工业互联网生态创新环境。
签约环节,海能技术总部等10个跨区域合作项目集中签约,8个要素集聚项目达成合作,涉及产业合作、学术研究、金融服务等多维度。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11所高校签订深化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合作协议。在九城市共同努力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加强重大创新项目落地协同合作,促进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在更高水平协同开放中提升配置资源和辐射带动能力。
制度创新筑牢科创生态根基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从1.0版“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扬帆起航,历经2.0版“沪嘉杭G60科创走廊”、3.0版“一廊九城”,从秉持新发展理念的基层生动实践上升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重要平台,持续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上走在前列。
大会书面审阅《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加强协同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2023-2025年)》(送审稿)、《关于进一步加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送审稿)以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第二批产融结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建设方案》(送审稿)等文件。
其中,《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加强协同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2023-2025年)》(送审稿),在聚焦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服务便利化等维度提出了18条举措,对标国际先进、突出技术赋能、注重系统集成、突出协同创新,旨在进一步放大国家战略重要平台势能,更大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为加快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和我国重要创新策源地提供有力保障。
《关于进一步加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送审稿),坚持国际视野和国际思维,瞄准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引进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的战略科学家、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加速集聚和支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以及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队伍。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第二批产融结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建设方案》(送审稿)着眼金融、科创、产业、人才良性循环与融合发展,深化落实人民银行等支持G60科创走廊建设“28”条金融支持政策,做实做精上交所资本市场服务G60科创走廊基地和G60金融服务联盟,着力引导和鼓励金融资本更多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产融结合示范园区,加快构筑全牌照、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G60科创金融服务生态。